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如何能夠得知自己的研究想法是否能夠在健保資料庫上實現?



作者:陳天心

如何能夠得知自己的研究想法是否能夠在健保資料庫上實現?

為何想講這個?主要是很多人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根據天心經驗,一個健保資料的研究想法是否能夠成功,最主要三個因素:

1.研究主持人的在該問題或者是疾病的臨床經驗是否足夠。
2.研究族群,intervention,outcomes在健保資料庫是否存在。
3.研究族群和分組後(特別是實驗組)人數是否足夠。


第2點,參數是否存在,如果要正式的問,應該去國衛院網站查找譯碼簿,也就是所謂的coding book,看看這個參數是否存在于健保資料庫。或者是上網查找資料

用簡單的話來說,健保資料庫只有兩種資料會存在:

1.是可以幫助全民健康保險確認被保險人身分和申請給付的保險單位的資訊,例如保險人身份,出生年月日,性別,住址。還有醫療機構等級(關於給付等級)和醫療執行的醫師身份。

2.是需要給付醫療內容,包括檢查藥物手術等,凡是可以跟健保局請錢的項目都可以從健保資料庫得到。

 當然,其實最簡單的是找個有經驗的人一問就可以知道。

第3點:人數是否足夠:現在要能夠刊登在不錯的期刊,最常見的是分成兩組,一組實驗組,一組對照組,當然只要涉及統計,人數夠多絕對是個關鍵,根據個人健保資料庫經驗,最低能夠接受的人數,至少一定要200人以上,低於這個人數健保資料庫研究沒什麼優勢。

為何要知道研究是否成功,因為購買資料,資料截取都會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如果花了數萬元和幾個禮拜時間,結果做的不理想,不但時間和金錢都浪費,最重要的,會喪失繼續研究的信心。

如果手上有資料,試跑一下就知道。

如果手上沒有資料,就比較棘手,有兩個方法,如果手上有百萬抽樣歸人檔,可以用百萬歸人檔測試看看,然後乘以23~25就是全台灣的人數,當然不是完全準確,但是相對可以參考。

如果沒有百萬歸人檔,就只能靠推測了。一個是上網查疾病的發生率,但是很遺憾的,很多疾病不是沒有相關資料,就是有也是區域的資料,沒辦法做為全台灣的參考。另外就是使用自己醫院的資料庫,然後推算全台灣的資料量。譬如說你知道這種疾病在自己的醫院人數,乘以自己醫院在全台灣健保的服務量的比例,就可以大概知道,當然會有可能有誤差,因為這種方法用在嚴重疾病會有誤差,因為嚴重疾病會有集中在醫學中心的問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天心作健保資料庫的基本原則,如果合作的主題不是該科的醫師,沒有該疾病的臨床經驗,不建議作這項建保資料庫研究,就算能成功,也不容易深入,因為健保給付有太多所謂的潜規則,也就是在健保給付的guideline。

舉例來說,天心完成心律調節器研究,因為健保給付在2005年有變化過,導致資料不正確,後來是統計資料異常(如何檢查資料正確性以後再討論),推論可能是給付規則變化,再去詢問長輩才得知真的有變化過。

如果以上三個條件都成立,當然研究成功的機會大增,可以試著申請資料來做看看摟。